主页 >> 扯淡 >> 呓读《庄子·养生主》

呓读《庄子·养生主》

呓读自然是我一人之胡言,如果各位有所收获不胜荣幸,如果说的不对请参考标题。

养生的重点

《养生主》的主题就是讲养生,但是区别于《黄帝内经》的养生,这里讲的是养生之主,完全贴合庄子“得其环中,御用无穷”的理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大概庄子的年代就有不少养生大师了,否则庄老夫子怎么会在开篇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看当今各种养生大师汗牛充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秘籍,《黄帝内经》也是厚厚的一本。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呢,有用,但是你要追随这些东西将无穷无尽,从眼前来看是在养生,实则殆已。庄子想说的是有一个东西,他在什么时代都不会变,你掌握了他就是掌握了养生之主,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根本不用管。这个东西就是养生的重点。

為善无近名,為惡无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緣督以為經”是全文的核心。督字一说为督脉,还有一说庄子的时代还没有督脉的概念产生,“督”应该通“裻”,指衣服上的裻线。中国传统服装的裁缝方式与现代不同,现代大多是前后两片缝起来,古代是左右两片,前面交叉的位置叫“衽”,背后缝起来的那条线就是“裻”。所以这里的督不论是督脉还是裻线,都是人体正中的一条线,比喻中道。抽象一层来解读,督就是指天理或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撇开善恶之念,追求中道和自适。这里讲善恶也是为了引出奉行中道的思想。后文庖丁解牛也是继续阐发这个观点。

做到“缘督以为经”便可以保身,全生等等。

庖丁的表演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这里就是一场大戏开始,庖丁解牛,寥寥数字,却叹为观止。你不用去细究庖丁手之所触是什么地方,肩之所倚是什么姿势,总之就是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每个动作都非常舒服,就像《桑林》之舞一样。《经首》是音乐名,你也不用管听到的是割肉的声音还是剃骨的声音,总之十分动听悦儿,就像听音乐一样。文惠君也是赞叹不已。

得道的路线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庖丁点出了自己的秘诀,“我喜欢在道上下功夫,先学习道,体悟天理之妙,然后用道促进了我的技术”。颇似梅花拳中的文场指导武场。

庖丁是先入道,道再生起妙用。是否生起妙用也是得道于否的一种验证方法。口头说禅人人都会,但是真正得道没有就看道有没有产生妙用,如果这个人生活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而做事一塌糊涂,多半是流于口头禅而没有真正得道。禅宗六祖惠能写下了“菩提本无树”之后,得了五祖衣钵正法眼藏,五祖叮嘱他不要马上开始弘法,因为此时的惠能只在了道的境界。因此后来在猎人群中历练了十多年方才得道,也就是功夫打成一片,这才开始下山弘法。

像庖丁和惠能这样的人在佛教被称作上根利器,他们通常是先了道,再修道。了道很难得,实修更不易。

还有一种人走神秀的路线:“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种人先依法而修,慢慢得道开悟。我们常听说以武入道,以医入道等等,也是这个路径,但是懂武懂医的人多入牛毛,但是真正能入道的也是凤毛麟角。

得道的层次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坦言自己也不是天才,最早解牛的时候,所见就整个一只牛,后来大概了解了一些牛体解剖学,看到牛的时候就能看到里面的骨骼器官。而现在呢,根本不看了(官知止),直接“神遇”。

闭着眼睛怎么杀牛呢,庖丁的功夫非常高——依乎天理!顺着牛身上这些缝隙下刀子,连筋骨结合的地方都不去动,何况大块的骨头。庖丁解牛,也非常妙,他不叫宰牛,也不叫剁肉,叫解牛,就像解鞋带一样,找到正确的关窍,一拉就开了的感觉。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说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只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得换一把,斫也,就是剁骨头。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解牛好几千,就跟刚刚磨过一样。为啥呢,就像前面说的,刀刃没有厚度,而庖丁专门找有缝隙的地方下刀子,以无厚入有间,自然能做到游刃有余,也不损伤刀子。虽然能游刃有余,但是也有些地方盘根错节,每到这里都会小心翼翼,不敢乱动,必须仔细端详,一点点动刀,然后一下子就全开了。庖丁还不忘提刀而立,向四周的观众致敬。然后踌躇满志,收刀入鞘。

我们看道这里不禁叹为观止。文惠君也赞叹说,听了庖丁之言,我知道怎么养生了。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我们人也是,都是一样的人,有的八十岁依然行动伶俐,有的三四十岁卧病不起,这就是良庖和族庖的区别,达到庖丁这样的境界之时基本可以长生不老,羽化飞升了。

憨山大师对庖丁解牛的注解是,“庖丁喻圣人,牛喻世间之事,大而天下家国,小而日用常行,皆目前之事也,解牛之技,乃治天下国家用世之术智也,刀喻本性,即生之主,率性而行,入以刀解牛也,言圣人学道,妙悟性真,推其绪余以治天下国家,如庖丁先学道而后用于解牛之技也。。。。以顺理而行,则无奔竞驰逐以伤性真。。。。至人率性顺理而无过中之行。则性自全而形不伤耳。。。”

天道之体现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见右师说,“这人怎么只有一只脚,这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右师说:“天生的,不是人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不论什么原因,诸事皆循天道,因此是天生。另一层意思是,知道是天生,便知道顺其自然,而不必怨天尤人,形残而神全。燕老师的胳膊虽然受伤,但是也不太在乎,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野鸡为了吃喝非常辛苦,但是也不希望被关在笼子里面,那样虽然衣食无忧,看起来很牛逼,但不是什么好事。响应本文主题,我们现代人为了生计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楼里面,这是十分不养生的。我们大部分身体的毛病也都是来自职业病。

失道之体现

庄子行事天马行空,这次拿祖师爷老子开刀。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老子去世之后,秦失去吊唁,干号了几声就出来了。一般有声无泪曰号,有泪无声曰泣,有声有泪才是哭。老子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我是啊”。这个弟子非常火大,“你这个哭的也太不走心了把,这样真的好吗?”

秦失说:没什么不对啊,我一开始以为老子是得道高人,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为啥呢,我刚刚进去凭吊的时候,有老者哭的像死了儿子,年轻的哭得像死了妈,这事违背天理常情。生死来去,皆顺其自然,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做到这点自然不会有哀乐之分。

古人把做到这点叫帝之悬解。什么是帝之悬解呢,帝即养生之主,亦即性也,人一身之主宰,如果让性系于肉身,就像把主宰之人吊起来一样,如果能做到形系于性,把养生之主放到主宰的地位,就相当于把吊着的主宰解下来了。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形系于性,形虽化而性常存,犹如柴烧完了,火没有灭,薪火相传没有穷尽。

老子的朋友和弟子参悟不到这层境界,可见老子教导无方啊。

结语

咱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总体要表达的东西,抽出一些重点来看看。

第一个是养生主是什么,可以说道,可以说性,总之就是有那么一个东西,他如如不动,他是生化万物。变者为术,不变为道,不要去追逐养生术,那样的东西无穷无尽,应该好好想想什么是养生之主,这是道上的功夫。

本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第二个是讲如何达到呢,“緣督以為經”,即是无所偏执,无过不及,依道行事,顺其自然。也有人说,顺其自然什么都不管也容易养成不利于健康的习惯呀。庄子拿澤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不要去追求那些荣华富贵,不要有贪欲,便可以自适而尽天年。就像庖丁的刀一样,顺天理而尽人事,自然而然,必然没有损伤。

第三个是讲如果已经有损伤怎么办呢,也不用在乎,这也是天为之,继续顺乎天理即可。

第四个讲生死,如果是得道之人,身随死,性长存,或者说生死之事依然是顺乎于天道,何悲之有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