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杰2006年12月9日于巴黎
一、引言
最近我们网站论坛上有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说:南韩的“国粹跆拳道风靡全球,迄今为止,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练习,并被列为奥运竞技项目。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我们梅花桩同样为古代武艺(*我们自古就不是“武艺”,而是“文武大法”!),现在却被列为文化遗产(*这才恰如其分呢)。说多无益,言归正传。”帖子又说:“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跆拳道的一些运作风韵,从五势梅花桩中演化出神拳道呢?大家知道,梅花桩又称神拳。大家有空研究研究,想想?说不定神拳道也能进奥运呢!”对此帖子大家讨论热烈。事有凑巧,不久前我的师兄弟们,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梅花拳讨论会。会上也提出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梅花拳如何发展?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看来对梅花拳怎样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我的看法肯定是不符合一些人口味的,但我不想去争论,就求同存异、和为贵吧,一切让时间和历史来裁判。
对在高等学校学梅花拳的学生来,应当了解我的观点,因为这是我们教拳的方针。梅花拳教人,向来是“姜太公直钩钓鱼,愿者上钩。”因此,我的主张不同意者,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两不妨碍。
过去有位学拳者曾对我说:“可惜老师您不是名师,……”我对他道:“你就去找名师学吧!”说实在的,我虽然是名师(这可是真正的名师)的徒弟,我的师兄弟也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我确实不是名师,而且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当名师。这不是无奈或没有办法,而是根本就不想往这方面去努力。
我有一个弟子张某已是北大的教授,因他平日穿着朴素,面貌也显得年轻。一日张某在北大俄文楼前(师兄弟们常练拳的地方)练拳,一位北京的武术名家(该人有时也来校教拳)路过他的面前。以为张某是才练拳的学生,当面斥责他道:“你怎么这样练呢?……”当然张某不同意他的斥责,这位名家就说道:“不信你就试试嘛!”不想这位想教训教训年轻人的名家,一出手就被擒拿到地下了。他有些恼怒了,问张某道:“你怎么来真的呀?”我这位徒弟诙谐地答道:“你不是要试试吗?”我为这位弟子高兴。
去年有位某大学的武术教授赴京出差,经我介绍到另一位姓张的弟子家交流切磋了几天。临行时他对该弟子说:“想不到你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竟比一些武术名家的功夫还要好!”
韩其昌老师经常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我和我的弟子们虽然都不是武术名家,也从来不主动对人出手,但是我们却有信心并欢迎有人来和我们试手的。
上述两件事情说明了我和弟子们对“名家”的看法及态度,“存在决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颠仆不灭的真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水平和工作条件……等就是这个人的存在,这一切都决定了他的思想意识和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与态度。
以下就是我对文章开头所提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
二、梅花桩文化的特点
现在时兴把什么都称为“文化”,如把喝酒,称为“酒文化”;把吃饭,说成是“饮食文化”等。据说在论坛的讨论中,有人已经把“跆拳道”、“大成拳”等都升格为“文化”了。上述种种是否能称为“文化”?我们暂且不管。但河北省邢台市的梅花拳,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因此,梅花桩被称为“文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了,现在我就专门来谈谈梅花桩文化。
梅花桩文化可不同于一般文化,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最古老的武功(干支五势梅花桩,而不是套路)融为一体的“文武大法”,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梅花桩文化是一个细微精妙、深远博奥,望之而无津涯、究之而无底蕴的庞大文化体系。它除了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治疗疾病、技击制敌有着明显而卓绝的作用外,还对延长寿命、训练大脑、开发大脑的灵性和智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自古就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人的大脑也是宇宙大自然的本体实象。梅花桩文化对人体奥秘(如玄牝、干支等)的认识,已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为了练好梅花桩,必须对它的文化特点和性质有所认识。
梅花桩文武大法,又称玄关大道。有诗说——
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浑沌心。
笼统说来,梅花桩文化有三大特点。首先,梅花桩是个“求一”的文化,它处处都体现出老子[#01]所提倡的“求一”精神来。其次,梅花桩是“直指人心”、目的性极为明确的文化。它不论过去或是将来,它对我们民族、甚至全人类都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第三,梅花桩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民族的骄傲。
(一)
梅花桩文化的“求一”精神,首先是表现在“文武合一”上。
梅花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武大法”,练梅花拳之人不能只学些拳打脚踢,同时还要学习拳理和文理,并在武功锻炼中通过“潜意识”的作用,把“文”与“武”融为一体。梅花桩的拳理和文理,几乎囊括了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
梅花桩文理包括:“《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系辞与卦爻的精髓部分”、“《孙子兵法》的主导思想”及《诸子百家》的一些精华论著等,大部分我已收集在《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一书[#02]中,这都是梅花桩文理的主要内容。另外,目前尚流传于民间占卜用的“香理”和“炉底”等,也是梅花桩文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拳秘谱》[#03]讲:“五势梅花桩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拳是一种,八卦是一种,此两种拳为昆仑派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磐,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净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
上文中所说的《八卦》,即《周易》的“先天八卦”,它的主要思路(图形)是“阴阳”、“三才(天、地、人)”、“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央是“太极”。现在反映这一思维模式的拳法——“八卦拳”已经失传,现今流传的“八卦掌”等拳法绝不是此拳。不但因为它出现的年代太晚,更重要的是“八卦掌”的结构和拳理,反映不出上述“先天八卦”思维模式的顺序和规律来。
上述《梅花》的思路是“五行(金水木火土——大顺拗小败)”、“八方(即八卦)”、“九宫(九种不同的位置)”,中央也是“太极”。因为“太极”之中亦有“阴阳”,所以《八卦》和《梅花》两种思维模式是互相包容的。梅花拳中基本功架子的结构和练功顺序,完全体现了上述“梅花”的思维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梅花拳的“香理”和“炉底”,实际上它们就相当于《周易》的卦爻,它们都是古人占筮时用的筮辞。由甲骨文发现,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盛行占卜。那时候的王侯和百姓,大到国家兴衰、收成丰歉、行军打仗,小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都要依靠占卜的结果行动。我们不能把占卜完全看成是迷信行为,如《易·系辞》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04]那个时代人类大脑的灵性和灵感思维比较发达,所以说到底占卜中的“预知能力”,乃是激发大脑的灵性和灵感思维所致。
按高亨教授的见解,《易经》乃周人占筮之书。《易·系辞》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又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就是用《八卦》之爻辞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因为《梅花》的思维顺序与模式和《八卦》不同,因此用“香理”与“炉底”进行占卜时,与上述方法也不相同。用《八卦》占筮的“爻辞”,经过孔子作“系辞”而得到合理的阐发。使《周易》提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05]。可惜《梅花》的“香理”与“炉底”,没有得到孔子这样的哲学大师给它们作“系辞”,至今仍埋没在民间只能起着占卜的作用。
可以说,《梅花》的“香理”与“炉底”,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历史的良机。因为现代人,已经不可能写出《易·系辞》这样光辉的经典文章来了。《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只能产生于中国古代,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这种文化的条件。
梅花桩的文理是拳理的依据,是武功锻炼的指导思想。梅花桩的拳理,主要集中在《习武序》和《梅拳秘谱》两本著作中。《皇极宝卷》中的“无字真经”一文,是梅花桩武功锻炼的纲领和指南。
“无字真经”说的明白,第一步“通开三关九窍,灭了地火水风;绝了阴阳二炁,鬼神可也难明。”除了靠苦练梅花桩基本功架子(“动静互根”[#06]的武功)外,还要学习梅花桩拳理进行温养,这是初步的“文武合一”。当“无字真经”第二步“里外无形无相,性与虚空相同。”时,武功锻炼已经是成拳、拧拳、器械等。此时练功者除学习梅花桩拳理外,还要学习文理。因为梅花桩武功是在“无思无为”的心态下锻炼的,所以在练武中能发挥大脑的“潜意识”作用,使大脑记忆中的“文”与锻炼的“武”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称为“性命双修”!不懂“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和思维规律的人,很难理解这一步的重大作用。“无字真经”的最后一步,是“观天无人无我,观地无影无踪”。这时练功者的“心性”,已能达到“寂空”;而武功,也已练到“无拳无艺”的层次了。注意,这时候的“文”与“武”已经是“真文大武”[#07]。仍然是在“潜意识”作用下,从最高的层次上使“文”与“武”融为一体。
梅花拳的“文武合一”,是随着武功锻炼的不同阶段逐步“合一”的。“文武合一”的梅花桩武功,不论锻炼时的姿势、动作和技击出手时的招势等,处处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和风格。
梅花桩文化的“求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梅花桩“动静互根”[#06]的架子,整套武功都能在“桩阵”上练习,以及武功锻炼中“无思无为”心态的要求等,这都是武功锻炼时“求一”的方法。其他又如,“形气合一”、“神气合一”、“精气神一体”、“浑元一气”等,这也是练武中的“求一”。
(二)
梅花桩是“直指人心”,目的性极为明确的文化。《习武序》说:“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08]《性命圭旨》又说:“身外无心,心外无道。”古人认为练功就是练心,梅花桩就是“以武治心”的。什么是心呢?梅拳先辈们认为:心为神之室,即神住的地方。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心——是指人的智慧和灵性的中心,从解剖上来讲应当是指人的大脑,而“神”就是大脑的灵性和智慧。自古以来,梅花桩又被称为“神拳”,也就是说梅花桩是训练大脑、开发智慧之拳。
读者注意,我在上一讲空中课堂[#09]中说:梅花桩武功练的就是“玄牝一窍”,因而又称为“玄牝大道”。这个结论与上述说的“直指人心”有什么矛盾吗?没有矛盾。(1)这里的“直指人心”也可以理解为“直指玄牝”,因为“玄牝一窍”也在人体之中心;(2)“玄牝一窍”是“性命关,生死窍”,人体的生命之源和主宰。大脑也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灵性和智慧。人体的生命才是宇宙的最高机密,而大脑的灵性和智慧,还只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主要是靠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社会上从事生产、科技研究和文化教育的人永远占大多数,因此梅花桩文化训练大脑、开发大脑灵性和智慧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梅花桩文化“直指人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是它最大的价值,也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
(三)
梅花桩文化博大精深,它的文理和拳理几乎囊括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梅花桩文化就其规模和深度来说,只能产生于中国古代。特别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齐放,许多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多产生于这个时代。“干支五势梅花桩”的武功,因具有“动静互根的基本功、练功时无思无为的要求及能在桩阵上练功”的三大特点,使它能与文理、拳理互相渗透、互为体用,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梅拳秘谱》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是门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者,仅梅拳耳。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二十余世矣。”[#10]由此可见干支五势梅花桩古老的特有练法,梅花桩拳理中的许多主要论点等,也都是中国古代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梅花桩文化中“武”的性质与形态,已经完全不是现代世俗意义上的“武”了。所谓武术的门派、“内家”、“外家”等,都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明白梅花桩文化的伟大作用。
三、梅花拳是何人何时创建的?
如上所述,像梅花桩这样一个庞大、深奥的文化体系,绝不是某个人在一代内就能创建的。我和路遥教授於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农村的梅花拳先辈们常说:“我们信的是‘老子、圣人、佛’”(即道家、儒家和佛家),家中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的牌位),也有的供奉“云槃祖师”,敬祖师时口头上却称呼:“法王老祖”(释迦牟尼的称号)。这种现象说明了梅花桩不是一个祖师,云槃祖师创建的拳法,而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创建了文理和拳理。梅花桩文化是经过云槃祖师和“佛、道、儒”数位先哲们几代人的努力而创建的。过去我们讨论梅花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时,由于对梅花桩文化的规模和深度认识不清,难免有些偏颇。虽然我在今年的空中课堂[#11]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现在再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有人说:梅花拳创始于明末清初,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根据我国历史发展,明朝后期人口日益增多,商业经济已很发达。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在变化。这个时代的人,已经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清心寡欲了。到了明朝末年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逼关,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满清入关以后八旗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清王朝初建扫荡镇压明末残余势力,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致使中原传统文化一度中断。梅花拳不只是拳打脚踢,它是代表中原传统文化的“文武大法”,博大精深、细微玄奥,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文武合一方法之灵妙,堪与《道德经》、《周易》、《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相比美。象这样高深的传统文化,明末清初的人能传乘和理解它已属不易,若说创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以肯定地说:梅花桩文化是秦汉以前的先哲们创建遗留下来,又经过千百年(即传说的“前百代”)的提炼、积累而成的!
所以说明末清初的社会条件不允许,而且那个时代的人只经历了两三代,不可能创建出梅花拳来。
第二,梅花拳开是从百余根桩阵上练功打拳的,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练神”。大脑(象天)是指挥人体武功动作的,小脑(象地)是主宰人体平衡的。桩上练武(注意:是练架子、成拳、器械、技击等,绝不是只单人“走桩”或练“静功”)可以使大、小脑交互作用,人体阴、阳电相交。如果梅花拳发源于明末清初,从1644年清兵入关开始,距今才三百多年历史。那里发现过这种早期练武(桩阵)的遗迹呢?
第三,《梅拳秘谱》讲:“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疾箭蹿跳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使敌者如堕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辩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淼如江海,圆耀如三光。”又说:“八方又名谓群步,……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又讲上、中、下三盘,……可搏地敌如在迷阵也。”[#10]看以上拳理,那里是单个农民练的拳法?完全是战阵中使用的武功,里面充满了将军们指挥作战时的兵法谋略。拳民们早就传说:“梅花拳是训练大将之材的学问”很明显,“文武大法”是古代战将们所用的武功,绝不是一般农民们所练的武术!
再看《梅拳秘谱》“檠停成论”[#12]所谈的“檠、停、成”,实际上是马战中交手的节奏,在徒步交手中是不太实用的。该文的最后谈到:“……成而不散,生生无穷,虽千手万手气总不散。更兼内丹素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元充足,自无饿馁之患。历考古之名将,愈战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非别有元窍也。”这段文字,也明显是讲给“领兵打仗”之人的道理。
我们必须注意,明末清初之后梅花拳的历代祖师中,河北一带流传的是:后百代第一辈祖师收元老祖(是个虚名),第二辈祖师张三省(可能也是化名);河南一带流传的则是:后百代第一辈祖师朱永元,第二辈祖师张阵书[#12]。除了后百代一、二辈的祖师都是化名,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外,自三辈以后的历代祖师,都有确实的姓名和家乡。据调查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一个是带兵打仗的将军。虽然后百代第五辈祖师杨炳曾中过“武探花”,但他只是在宫廷中当“带刀侍卫”,而不是领兵的将军。
清政府始终不相信汉人,他们的兵权一直掌握在满族的八旗和绿营手中。直到太平军起义后,才暂时允许曾国藩创建了湘军。此后直到清朝末年,才有李鸿章、袁世凯等极少数人掌握了一点兵权。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考虑:明末梅花拳后百代第一二辈祖师,不可能是历史名将。即使整个清一代的梅花拳弟子,也基本上都是农民。除了历史上极少数梅拳弟子参加过反清活动外,基本上都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没有当过将军的人,能够创造出战场上使用的武功来吗?而梅花拳又是“训练大将之才的学问”,对广大农民来说这不是“学非所用”吗?
梅花拳的文理、拳理如此深奥,历代农村的梅拳先辈们,也主要是靠记忆和背诵来流传,这也是个不正常的现象。
综上所述各种问题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梅花拳“文武大法”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它创建以后,又经过千百年来的充实与提炼才逐渐形成的。在过去的历史年代中,它是流传在如“关云长”、“岳飞”等这样文武双全的儒将手中。到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清王朝的民族歧视,汉族完全失去了掌握军权的机会。这个以中原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武大法”,才不得已隐藏于农民之中。
幸而梅花桩武功能开发大脑的灵性和智慧,使得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通过刻苦的武功锻炼,仍然能领悟靠心传口授而来的文理和拳理。这样梅花桩文化的精髓才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最后,梅花拳文理中的“香理”和“炉底”,也具有梅花桩架子的格式与规模。它们虽然不同于“八卦”,但其占筮手段与方法同样细微而精妙,明末清初人们也失去了创建它们的灵感。
四、“练武”容易“治心”难
“梅花桩文化”是“文武合一”的,所以在“练武”的同时必须还要“治心”。所谓“治心”也就是摒除一切杂念、安定情绪,才能使练武者达到“心空、性空”的状态。梅花桩武功和一般的武术套路不同,它要求练武者没有一点“显意识”的活动,这样才能进入心性寂空的状态。根据思维规律,大脑的“显意识”熄灭后,潜意识才活跃。只有在“潜意识”活跃的状态下,大脑的灵性与灵感思维才容易被激发。这时候练功者如果经常学习拳理与文理,他就能够使“文”与“武”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武功和对拳理、文理的认识,都得到升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所以,梅花桩武功好的弟子,他的心性就比较平稳。平时也能作到:“里外无形无相,性与虚空相同。”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精神专注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外界干扰能使人产生杂念,扰乱人的心性。
有诗说——
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妄念,即外界干扰产生的杂念。神迁者,神思不定也。由于神思不定,当然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贼)就要扰乱心意了。现在我们社会的诱惑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是我们学拳中治心的障碍。以下我举例说明——
有一次我在广州中科院某研究机关讲拳,在座的大都是博士研究生。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您有什么绝招?”我回答说:“梅花拳不承认有什么绝招,所谓绝招也只是相对的,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已经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我也不练什么绝招。”
接着我介绍了一篇小说《鹁鸽旋窝》[#13],“鹁鸽旋窝”是小说的主人公赵鹤鸣(农民武术家)棍法的绝招。在一次省武术交流会上,年方24岁的毕家棍传人毕承信,被61岁的赵老师用“鹁鸽旋窝”绝招打败了。从此后毕承信就离家出走,以打临时工为生四处学棍。17年后,41岁的毕承信又去找年届79岁的赵鹤鸣比试。这时候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没有年轻人向赵老师学棍了,连他自己的子女也不再学武了。远道而来的毕承信终于和赵老师交手了,这时候年青人才真正尝到了“鹁鸽旋窝”的威力。已精疲力竭的赵老汉感于毕承信对绝招的执着,把祖辈留传下来的那根棍棒送给了年轻人,说:“这有什么呀?棍再好也不过是根柴棒嘛!真正的‘鹁鸽旋窝’你也看到了,……”。赵老汉松了一口气,好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
小说讲的很清楚,毕承信除了酷爱棍棒绝招以外一无所长,妻子也只是个贫苦的农民。在外闯荡了十七没有一点积蓄,马上孩子要上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呢。……像这样的情况,毕承信连自己的衣食都顾不上,还能继承和发扬“鹁鸽旋窝”吗?话再说回来,现在已经不是“水浒”的时代了,像“鹁鸽旋窝”这样的绝招,对我们的社会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位学生又问我道:“老师,您对‘拳王争霸赛’有什么看法?”我告诉他:“不感兴趣!”为什么?因为所谓“拳王”的武艺,也不见得真正高强。我们向来不争强好胜,不和别人去争第一。但是,如果有人一定和我们比试,我们也一定能把他打败的。
最后,我劝告这位学生道:“社会上有很多年青人没有条件和机会攻读到博士学位,你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吧!趁现在年青再练点有实际作用的武功,保证自己终生健康、精力充沛,再有一颗聪明的头脑,事业、武功相辅相成有多好呢?如果将来你有空闲时,也练两手绝招或参加个‘拳王争霸赛’玩玩,有多潇洒呢?”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社会上有人练“绝招”,有人搞“拳王争霸赛”,那是他们的需要。你要不要投入?要不要参加?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看看需要不需要?值得不值得?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如上所述,关于我们网站最近争论的“神道馆”问题也是如此。
正如发帖子的人所说,“跆拳道”确实发展迅猛到处都是。但是我们实地调查一下的话,所谓“跆拳道”已经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参加者学点竞技动作、比赛规则,过段时间还可以考个“段位”、挂个不同颜色腰带玩玩。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付费的,而且价格不低。所以,“跆拳道”实质上已经是商业行为,它们就象“麦当劳连锁店一样充斥了市场。
凡是商业行为,就必须遵守市场规律。要想发展的会员多,“跆拳”的动作就不能太复杂,练起来也不能太吃苦,理论更不能太深奥。还要有些使人感兴趣、刺激性的东西,如晋升段位、带不同颜色的腰带等。还要有点吸引人的东西,如参加了“奥运”、可以拿金牌或冠军等。他们这样作的结果,当然就会有不少会员了。
据说“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练习,并被列为奥运竞技项目。”如此兴旺的局面,到底对南韩人民和他们的国家带来了多大的好处?又宣扬了多少南韩的文化?充其量给奥运会增加了一个竞技比赛项目,“跆拳道”的名声(虚名)响了,使组织者和发起者塞满了钱包。对一般人来讲,也只不过增加了一个消闲运动的项目,大部分会员们也只不过是玩玩而已,几十年过去后能留下什么呢?
梅花桩能这样做吗?首先,架子练起来太艰苦了;其次,拳理和文理太难懂了,这一切都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学好的。很明显,这样子我们是招不起多少会员来的。会员少了,馆长和教练的工资从那里出?发帖子的人不是说要进行教学改革吗?怎么改?必须把拳理、文理简化,把练的功夫也简化。总之,要让人一学就会才行。另外,也要制定比赛规则,能产生几个冠军、亚军,最好也能参加个奥运会。……总之,要搞点吸引人的东西。
大家可以想想,这不是把梅花桩变成“商品”了吗?
我知道,总有人对梅花桩的这种前途感兴趣的。因为他们真正学懂它太难了,练功也太苦了,还是想点挣钱的办法算了。这种人不是真正的梅拳弟子,他们的行为是在亵渎、糟蹋传统文化。
我教的学生都是大学生,他们对这种发展道路是不感兴趣的。要知道,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和事业心。我们不是职业运动员,又不是专搞体育或武术的工作者。偶尔从电视上看看“奥运会”的节目还可以,让我们去参加就没有必要了。谁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就是参加了又怎么样呢?能给我们提职称、加工资吗?能代替你的升学考试和论文答辩吗?
我也有学生已经是“武术博士”,现在干着专业的武术工作。他们搞“武术套路”、争取参加“奥运”等,那是人家的“专业”或“职业”,爱怎么搞,那是人家的事情。再说:不少人把“梅花桩”也可以看成一派“武术”,但“武术”不等于就是“梅花桩”,更不是“梅花桩文化”。
我们在大学里教梅花桩,是把它当作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科学来教人的。我教人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年青人的身心健康,开发他们的智慧和灵性。由于梅花桩武功的性质所决定,我的学生自然也有很强的技击和表演能力。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个个能成为身心健康、武艺高强、头脑聪明而富有灵性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和骨干。现在的事实也是这样,我的不少学生已经成为优秀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他们在为社会作着扎扎实实的贡献。因为这些学生,都是理工农医商等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和本职工作,而且不少人已经有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学位和职称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参加比赛或奥运会,也没有必要再去争什么“拳王”、“冠军”等虚名了。如果再去开武馆或办武校,那不是不务正业了吗?那位发帖子的人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要办什么事情找什么人才行。你提的问题在师兄弟中能得到支持吗?
五、梅花桩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梅花桩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我们民族的骄傲。“梅花桩文化”训练大脑,开发大脑灵性和智慧的作用,更使它有了无上的价值。我们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而来的。开多少武馆、出多少冠军、能否参加奥运会等,这只是虚名,国家、民族不能靠这个来强盛。
我们必须坚定这种信念,抵御社会的各种干扰和诱惑。不要以为我们在学校里教拳发展的太慢,想学“跆拳道”的办法使梅花拳迅猛发展一下,取得资金再来发展梅花拳。其实,这是行不通的。一下子发展进这么多弟子进来,又不能好好教育。只能损坏梅花拳的名声,降低梅拳弟子的水平,能有什么好处呢?不能采取使梅花拳蒙受损失的办法来发展梅花拳!
继承和发扬梅花桩文化,应当顺其自然,多做些扎实的实际工作。可以多开展些内部的切磋交流,除了认真练习基本功架子外,平日多打些成拳、拧拳等高层次的武功。认真贯彻学习新的练法和新的拳理,提高练功的效率和自己的悟性,够条件的还要不断提高学习技击。
要知道武术的原始状态是没有套路的“大武”[#07],“武术套路”、“打擂”、“比赛”等是近代(明、清以后)社会逐渐兴起的,它们是社会商业经济发展、人口众多以后,武术社会化、商品化的产物,至于“亚军”、“冠军”等这更是现代的东西了。武术运动中引进的通过比赛、打擂方式,分“冠亚”军或争“名次”的活动。实质上是种“竞争机制”,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产物,属于西方现代文化的范畴,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准则与道德规范并不相容,我们不能随便借用它。我们既然竭力练成“心空”、“性空”的心境,追求“里外无行无相,性与虚空相同”的心态,为什么还要让人争夺什么“冠军”呢?
佛家认为:“凡是有相,皆属虚妄”,难道“亚军”、“冠军”、“拳王”等,不都是“有相”的事物吗?要知道社会上搞这类的活动,如“拳王争霸赛”、“武术之星”等。无非是为了繁荣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问题。我们一些有学历、学位或有某种专长和职业的学生,何必浪费宝贵的光阴去凑这个热闹呢?
我们就目前这个样子,博大精深的梅花桩文化肯定是能继承和发展的。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已有数以千计通晓梅花桩文化、武功高强的现代知识份子。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他们就不断退休了。别看这些弟子们现在还忙于学习和工作,到那时候他们肯定会出来进行梅花桩活动的。别忘记他们可都是些有资历、有文化,生活又无忧无虑的老人。到那个时候,哪个拳派有这样强大的实力呢?所以说,从长远看,我们事业的前途是无量的!
参考文献——
#01、《道德经》“三十九章” 老子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02、《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03、《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P263”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04、《周易本义》 朱熹 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05、《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P284”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06、{www.meihuazhuang.cn}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04讲——论“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锻炼方法 燕子杰2006年4月3日
#07、{www.meihuazhuang.cn}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05讲——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 燕子杰2006年4月20日
#08、《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P230”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09、{www.meihuazhuang.cn}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15讲——谈人体的“玄牝”与“天干” 燕子杰2006年11月20日于巴黎
#10、《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P237”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11、{www.meihuazhuang.cn}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01讲——“梅花拳源流”新探 燕子杰2006年1月
#12、《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P255”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13、{www.meihuazhuang.cn}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07讲——再谈技击是梅花拳的灵魂 “附录:《鹁鸽旋窝》” 燕子杰2006年6月10日
#14、《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下篇” 燕子杰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