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杨炳 撰
燕子杰 评注
【按语:该文章是梅花拳拳教和拳论的一篇重要著述。作者杨炳系直隶内黄县 ( 今属河南省 ) 八里庄人,是梅花拳的第五代宗师。他生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年 )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年 ) 中武探花,被擢为御前侍卫。乾隆六年 (1741 年 ) 告老还乡,时年 70 岁。一年后写《习武序》,并在运河两岸广收弟子,对传播发扬梅花拳做出了重大贡献。《习武序》一文,为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路遥,在河北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得到的。原文为河北邢台邢银昌家所珍藏。】
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之,武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薄而期许者浅也。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幸有才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俱负师之所传。无可奈何,须俟尚志好学之士,将管窥微技细细说。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乐趣乎 ! 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讵曰小补之哉 !
时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朔日,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炳虎文甫编著,儒学生员王端儒校阅。校字受业门人岳金梁擎天、武登科镇远表侄周名久健惹、男兆能梦叶。
立教条目:拳堂中间立
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一贯之道
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
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拜师祖仪注: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诚敬为主。
拳堂中徒拜师仪注: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两头再一揖。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叩叩首亦无不可。
历来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
孔子使人有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师传。
上拜收元老祖。注解: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
次拜君天教主。注解:君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教,居中治外,六合一家,故为君天教主。
终拜东都护法。注解:东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成我,恪遵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师立于左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述的拜法。
【评注:此段文字系梅拳弟子参拜祖师和入师学艺的规矩,指出为弟子者必须心诚、恭敬,礼仪可以从简。】
习武规矩十二条
第三条: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第四条: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评注;此条规矩讲修心养性之重要性,粗心浮气之人必须练性,而使其安详恭敬,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梅花桩拳法神妙莫测、细微深奥之处。】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评注:梅花拳弟子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凡事要知进知退,能胜能败,凡傲慢急躁之人,有先入之见,凡事总偏执一面,怎能知进退之中的妙着、趋避之内的利害呢 ? 】
第七条: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子之辈,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二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第八条:凡师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最是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第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躐等也哉 !
第九条:凡入教习武之士,谅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只缓授其进退之法、闪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浑者一样看也。
第十条: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礼。何也,礼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第十一条: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第十二条: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受匪人,败名丧德,明有王法,暗有神鬼,可轻泄哉 ! 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银,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银万金,礼若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
武教条约立于前,因可取信于众。若不再设立或问数条,恐心有神疑,习武不传。故再立或问之说,使人深服于心,再后武教可成。
或问曰:叟年已七旬有一,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常常讲说,毋乃非自重之道,延年益寿之方乎 ? 答曰:贫当益坚,老当益壮。窃思由泮水以登鹰扬,由鹰扬以升会武历至殿试。圣祖仁皇帝特授探花二等侍卫,恩至重也。屡蒙皇赏,情至厚也。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幸俱捷,名至美也。年虽老迈,犹欲得好学尚志之士,诚心习之,庶宿学之。武长可继后生之玉成有期,予岂好劳哉,予不得已也。
或问曰:将者操旗鼓耳,一剑之力,非将任也,奚用技为 ? 答曰:否,否,不然。盖为将者身先士卒。若技艺,士卒之勇怯不得知,行伍之整乱不得明,赏罚之厚薄不得平。况处玉石不分之际,敌惟恐不获将领为首功,武艺重乎不重乎。
或问曰:武艺者,兵丁之所先,士民之所缓,似为不急之务。答曰:否,否,不然。盖大夫生而志在四方。士居四民之首,自古士子出门,每携琴剑书箱。夫琴者禁也,禁止邪妄,而妇中正为调养性情之具。至于剑,讵能使贼一见而即避,能于百步之外取人首者乎。今者腐儒每笑武为鲁夫,宜为之邓弼肆酒而怒咤者乎。推之农工商贾,在所宜习,概可知矣。
【评注:上文第七条至第十二条习武规矩,皆讲师徒之理及为师之道、梅花拳弟子之师徒关系诚敬爱护、至亲至密,一者是由于东方文化传统所教,二者是由于梅花桩武功性质所要求,并非条文所强求。上述三条或问,讲教武、习武的重要性。】
或问曰:何谓把势 ? 何谓学活 ? 答曰:把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以静而待动,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一发而入无补救之术,此之谓也。学之为言效也,活者不拘上下左右前后,顾之严备之密,不露破绽。设若二人比武,数人较技,要看他力从何处来,待旧力略过新力未来而乘之,则无不胜也。或谓肘靠之法,先用虚着哄他进来,我之枪棍侵入他二三尺急力拍开,务要以响为度。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也。
【评注:此或问讲出了把势即把握敌来势的真正含义,为此就必须懂得以静待动之理。学活指出了顾法的重要性,技击中应先打顾法后打人。】
或问之曰:武者粗迹也,文者细事也。分言一贯,予惑滋甚。曰:坐,吾明语子。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易曰:其惟圣人乎 !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
【评注: Jc 如明镜止水,是梅花桩武功锻炼的目的。】
孔子曰:我战则克。夫克无他术,唯以静待动也,以逸待劳也,以主待客也。静待之义即君子之道费而隐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不可见也。鲁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苏子曰:一勇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致百动。文经曰:定静安虑。鲁论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子之所慎齐战疾,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戍矣。自古名将之统众兵,临大敌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静如处女,动若雷电。武经曰:致人而不致于人,早而骄之,逸丽劳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用而示之不用,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之,外乎主敬之心,格物之学,故曰一贯之道,予岂无根之谈而妄欺人也哉 !
【评注:此段讲的是静以待动时之谋略与心态,待静之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其之所以然,却隐而’不见。其实这也是无思、无为之理。练武之人应学古之名将统兵,临危不惧如山岳难移,其谋略神明难测如阴阳,静之如处女,动之若雷电,武经所指出的能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之理,就是我安详而使敌人骄躁,我安逸而使敌人劳乏,行动起来知道动静之道理,战斗起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欲擒故纵,相反相成,兵不庹诈,内刚外柔,方能得心应手,神妙莫测。其运用之妙全在一心,也就是说全靠无思无虑、反应灵敏,上述所说的也就是文武一贯之道。】
一贯之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穷之仪也。易曰: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世子欲学文武之道者,一而已矣,讵可泛视也哉 !
【评注:《易经·系辞》所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形成的理论,也是拳法之理。“一”表示宇宙的原始,称为太极,“贯”即生生变化不穷之象。杨炳认为《易经》的乾和坤卦中也都有动和静,它们的动和静变化是不同的。乾卦之静,是寂然之静,故称之为“专”,而其动则是单刀直入之动,故之谓“直”,它们都为大 ( 天 ) 所生,有男性的气魄;坤卦之静,有和顺之意,故称之为“翕”,而其动有开辟之意,坟称之为“辟”,它们都为广 ( 地 ) 所生,有女性之温柔。动静乃拳法之根本,岂能不深究呢 ? 梅花拳为修心养性的道义之门。如上所述,推而广之则天下之难事也都能做到了。若说知道拳法之变化者,能否知道上天的意志 ( 或宇宙的规律 )? 人们只要学了文武之道也就可以知道了。】
问: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者,何谓也 ? 答曰:即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几、诚、神曰圣人。谓一为太极者,何谓也 ? 答曰: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
【评注:上文所讲“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至诚至纯,无丝毫之思虑杂念,犹如明镜止水一般,光鉴明亮,无彻不照。心性寂然不动就是诚。此时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因此,用灵感来感知外界的一切时,就非常神妙了。动而未形,即微动还看不出来时,尚在有无之间是最关键的时刻。因而,诚敬则明智,灵感的感知是神妙的,微动之时是拳法的奥秘所在。拳法 ( 道 ) 是宇宙的本体实相,是为太极,也是浑元一气。文中称心为太极,指人体的玄牝一窍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的太极体,当练功者使其发挥作用后,当然万物之理皆具于一心了,它随感知而响应,恰到好处而且自然而然。所以,也可以说武功高强之人本身也就是一个太极了。】
妙诀:静我在刚
他力前柔乘他后,彼忙待知,拍任君斗。
【评注:妙诀之意即要能动中求静,心性寂然不动 ( 此即‘在刚’之意 ) 才能入静,也就是“静我”也。又,他力之前我要柔顺,能舍己从人,逆来顺受,才能乘他之后避实捣虚。若要招架拦截、顶撞磕碰是进不去的。我一旦进去,敌就慌乱一团“彼忙待知”,而我则任意发挥,无不左右逢源矣。】
叙:
尝闻拳师鸣九王氏本鹤之言曰:古铜台大名府内黄县有伊契友虎文杨氏,讳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今观其佳作,所载武略规模,礼佛仪注,故予会文武童子,不特武略锓锓师尚父,更有文章祖先尼,故敢破胆献丑沐手俚言赞于后。
赞曰:
佳作出白杨虎文,武艺文章两绝伦;
探花及第非侥幸,果是忠君报国臣。
识见高明达时务,龙潭虎穴难久存;
致仕养亲归故里,满腹经纶谁认真。
金鲤已化黄池隐,安贫乐道耕有莘;
老生勤施趋庭教,公子科会定超寻。
古海陵邑庠生孙文宣敬尼题
又曰:
先生武艺比人强,文章超群不寻常;
曾中壬辰探花客,名传九州达四方。
御前侍卫宫爵贵,有福有寿子孙昌;
奉旨回籍行孝道,忠孝两全姓名扬。
咏太极拳:
要落空浑是有有,非滞物寂如无无;
要知太极森然处,三复濂溪太极图。
古肥郡邑庠生刘汉裔敬题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暮春朔
( 民国十年阳月敬抄 )
【评注:从以上后人作序、作诗歌颂杨炳之辞看来,梅花拳的五代祖师杨炳不仅武艺超群、文才出众,而且也精通文理,有一定之特异功能。
从整篇《习武序》看来,杨炳在传授拳艺之时也讲文武大法的道理,也敬祖师。可见这时也是武场在文场指导下进行活动的,而且这时拳派内所敬的祖师是五位 ( 炉 ) ,杨炳在《习武序》中所论述之拳理,与后人所作的《梅拳秘谱》之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