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梅花拳 >> 论“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锻炼方法

论“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锻炼方法

【2006年第四讲】燕子杰2006年4月3日

《梅拳秘谱》中“梅拳概论”[#1]之后,“浑元论”、“聚气论”和“中气论”,这四篇文章是梅花桩武功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章。《苌氏武技书》[#2]缺少上述前三篇,“中气论”为开头第一篇。苌氏书旧本中把来自梅花拳文章[#3](“双剑名目”一文外),统统归入该书第一部分“培养中气”中。而苌乃周自己的作品,则归入第二部分“武备参考”中。《易筋经贯气诀》[#4]中也有“中气论”一文,因为它是承袭苌氏书而来[#3],所以该文与苌氏书中的相同,以下我们不必对它再单独讨论。当我把《梅拳秘谱》的“中气论”,与《苌氏武技书》之“中气论”一一对比时,《梅拳秘谱》的“中气论”,文理通顺、思路明晰、一气呵成。而《苌氏武技书》之“中气论”,虽受苌乃周如此重视,仍有不少错漏或词句错位之处,以至影响语句不通,思路不明。世间那有原文错讹不清,而传抄之文却清晰完整者?我在本网站“空中课堂第二讲”[#3]已有论证,此处不再赘述了。以下我们要详细讲讲,“中气论”是梅花拳重要的练功理论!

《梅拳秘谱》“中气论”说:“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家所谓元气也。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元气。”此处先介绍“中气”的概念,“仙经”即指道经而言。明末清初时期,梅花拳吸收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和练功理论。以上文句中的“仙经”、“先天真乙之元气”都是道家的语言,是那个时代梅花拳人的口气。“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丹”是道家练功的概念,也就是“功夫”的意思。这里的“仙炼”是指道家养神炼气的功夫,如梅花拳内流传的“龟鹤二仙功”等。注意,此段文句有教训弟子不能单纯进行“仙炼”,必须通过“武炼”才能成功的意思,这完全是梅花拳人的口吻。“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它说出了梅花桩武功的根本特点,这也就是“内丹借外丹而成”的意思。“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结胎还原”是道家炼成“内丹”的说法,即“内丹”养成灵妙莫测,坚刚莫敌。这就是“动静互根温养有法”锻炼方法的妙用!

什么是“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炼功方法呢?

梅花桩基本功架子中有“桩步”和“行步”两种练法,“桩步”为静,“行步”为动。

“桩步”有大、顺、拗、小、败五势,练时每个姿势都要要静站三到五个呼吸。屏弃一切杂念,进入“无思无为”状态,要如“梅拳概论”一文中讲的那样:“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头两句是讲静站时的姿势和形态,应当“一静则无处不静,有磐石之稳。”后两句是讲心态,身有泓浓之气,且蕴涵有无穷的变化。

“行步”为“摆”、“撤”、“扎”三法,有时也可把五势之变化及“八方群步”包含在内。练时应当“一动则全身俱动,手脚齐到。”要如“梅拳概论”一文中讲的那样:“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淼如江海,圆耀如三光。”与上述相同,头两句是讲运动时的形象。应当“一动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川流不息。”韩其昌老师形容拳法活动时常说:“一波未平一波起,仿佛蛰龙水面行(即‘忽隐忽现’的样子)。”而后两句,则是讲梅花拳运动时的气势和变化的丰富内容,如江海一般磅礴无涯,像日月星辰一般,处处闪耀着前人的智慧光芒!

如书[#5]中所说,从“行步”到“桩步”变化时,要“动中求静”。此处之“动”有两种,一是“身动”,一是“心动”。不论“身动”或“心动”,都要求静。“动中求静”是种本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就是大脑皮层从“兴奋状态”转向“抑制状态”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大脑及时得到休息,以维护大脑的健康。所谓神经衰弱,就是大脑的这种功能衰退了,久练梅花桩架子可以治愈神经衰弱。另外,大脑“抑制”功能的增强,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从“桩步”到“行步”变化时,要“忽然而动”。这“忽然”二字不是“猛然”的意思,这时没有强烈的“显意识”作用,几乎是本能性的倏忽而动。

锻炼梅花桩架子的时候,一动一静连绵不段,使“动”和“静”揉在一个拳路中“一气贯穿”地练下来。这种形式的锻炼方法,是其他拳派绝无仅有的!这种动静相间、连绵不断的练拳方式,把“桩步”和“行步”的作用融为一体。就如不同品种的瓜果、花木种在了一起,“串根”后结出的瓜果有了混合的品味,开出的花朵有了混杂的颜色一样,就称为“动静互根”的武功!

据“中气论”所讲,“动静互根”的武功,再加“温养有法”就“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什么是梅花拳的“温养”之法呢?这里就必须说说梅花拳的“文”了。

梅花拳和别的任何拳种不同,它有“文”也有“武”,自古就称为“文武大法”。梅花拳的发展和流传,都是本着“度化人总教他礼义当先,七分文教三分拳脚,世世代代文武齐全。[#7]”我们调查知道,自古以来梅花拳内部流传着许多,“集佛道儒三家精义、采《周易》之神奇、夺《孙子》之智谋”的拳论和修心养性的文章,这就是梅花拳的“文”!在我所接触的前辈老师(包括韩其昌老师)中,都能滔滔不绝地背诵许多文采华丽、寓意精深的拳论文章,直到现在我还能找到两三个这样的古稀老人。

“背诵”是传统文化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佛家的“诵经”也是同样的形式。平时反复背诵文理,可以在大脑深层形成记忆的“积淀”。当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即大脑安静,“显意识”熄灭)时,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跃(这是脑科学已经证实了的),上述储存在大脑深层的记忆“积淀”,就会潜移默化地指挥或影响着练武者的心态、情绪、行为和动作。我们的祖先们,虽然还不知道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但是却在实践中利用了它的作用。这种“文理”的“潜意识”作用,再辅佐以道家“仙练”为主的功法,这就是梅花拳的“温养”之法。

**所以“动静互根温养有法”,是在梅花拳文武一体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锻炼方法。因此,这种练武方式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的“道”,而绝非一般“武技”可比拟的!

“中气论”中提到的“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武功锻炼方法,是在梅花拳“文武一体”,“动静相间”而又连绵不断的基本功训练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出来的。没有这种练功体验的人,理解不了这种武功锻炼理论。我们为了提高武功训练的效率,除了加强梅花桩架子的基本功训练外(目前我们正在推广的“捏架子”,就是加强梅花拳基本功训练的措施),还要注意加强“温养”的训练。过去有人把这种“温养”训练(即梅花拳中的“文”功),单纯理解成“打坐”、“调息”等,这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应当把熟读梅花拳文理、拳理作为重点,必须重视培养“潜意识”的作用!我们有《文武大法》《技击大法》等书,那里边收集了许多前人积累下来有价值的篇章和口诀,如果一边练武一边熟读它们,许多锻炼中的问题都能“无师自通”! **

“中气论”里的“动静互根温养有法”,是该篇文章的核心,它提出了一个武功训练的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因此,它也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篇文章精辟和概括地说出了,梅花桩武功的训练特点和要求!这是“中气论”的重大价值!像这样有价值的文章,没有丰富的梅花拳练功体验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过去人们都认为此文是苌乃周所作,梅花拳内不少人也把他看成是同门人。我在文[#3]中已经说明,苌乃周既不是梅花拳弟子,也不是“中气论”的作者!首先,从他学过的拳术来看,都与“动静互根温养有法”扯不上关系。看遍整本《苌氏武技书》,仅有“中气论”提出了“动静互根温养有法”。再没有其他文章,为这个提法作铺垫和说明了!就这样孤零零一个理论,读者怎么去实践?怎么去理解呢?实际上“中气论”里的这部分理论,在《苌氏武技书》中是没有用处的!

要知道《梅拳秘谱》中的“梅拳概论”、“浑元论”和“聚气论”,都已经为“中气论”里的“动静互根温养有法”作了铺垫和说明。所以“中气论”与前三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梅拳秘谱》对梅花桩武功,特别是基本功架子训练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是梅花拳武功训练中一部比较系统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 1、《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 2、《苌氏武技书》 徐震编订 上海书店1990年10月据正中书局1936年版影印
  • 3、论《梅拳秘谱》与《苌氏武技书》 {中国梅花桩网站}空中课堂2006年第二讲
  • 4、《古拳论阐释》 马国兴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
  • 5、《中国梅花桩训练大法》 燕子杰著 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 6、“明清梅花拳在豫北的发展” 马爱民 《少林与太极》
  • 7、梅花拳《根源经》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