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入扶论》后面有一段关于经络的描述,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原文也存在一些谬误。笔者今天针对这段描述做一些简单的解释,并勘正其中存在的一个谬误。
以下是原文,来自网络上一个相对权威的版本: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其入扶如此。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背,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手阳明经起于食指之背,皆上行循膊外而走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手膊之内也。「手太阴经止于大指内侧,手厥阴经止于中指内面,手少阴经止于小指内面,皆行膊内止于指也。」足背为阳,腿外为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外也,「足太阳经止于足小指内之次指背,足少阳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足阳明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三经皆循腿外而止于指背。」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足太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足小指过足心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也。」其手足尖之伸翘颠踏,膝胯之屈伸提落,虽用法无穷,而阴阳入扶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细为妙。
《阴阳入扶论》
人体三阴三阳的总体规律
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手膊之内也。……足背为阳,腿外为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外也……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
这部分文字概述了人体的阴阳分布,可以看到我们人体的皮肤,坚硬、粗糙、深色的一面为阳,柔软、细腻、浅色的一面为阴。我们手背,后背,腿的外侧都是属阳的,我们人体的阳经也就行走在这些地方,反之就是属阴,是阴经行走的地方。
再细分来看,阴经又分为少阴,厥阴,太阴;阳经分为少阳,阳明,太阳。所以人体的经脉总共有六种,一个题外话是金庸武侠中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正是对应这六支经脉。而这六种经脉再分到手足,就有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这就是我们说的十二正经。这十二正经构成了一个大周天。
而三阴三阳经在人体的分布也有规律可循,下图是四肢的分布:
这个图结合原文中手三阴三阳来看基本可以完美对应,实际上整个人体的三阴三阳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把上面两个半圆合起来,就对应躯干的分布,这是后话,我们今天只讨论手足。
而原文中对于经络的起止方向也表明了经气的流动方向,这个也是非常准确的,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张图和口诀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一个谬误
笔者还发现,可能源于过去的手抄本传播,原文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谬误,比如:足少阳经和足阳明经都是『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两条阳经不可能终止在同一个地方,因此这里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下面笔者根据《黄帝内经·灵枢》对这两条经络的描述做一个勘误。
首先看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黄帝内经·灵枢》
再看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黄帝内经·灵枢》
我们发现这两条经脉都不止结束在一个地方。所谓经络,就是不只有主干道的经脉,还有分支出来用于联络其他经脉的络脉。我们同时发现这两条经络也的确都经过了足大指,那就需要仔细分别。实际上足三阴三阳经也的确不如手三阴三阳经那么界限分明。
下面我们看图解析
红色那条是主经脉,分布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冲阳穴的位置出现一条分支到大趾的内侧,这条分支虽然没有穴位分布,但是却有个重要功能就是联络足太阴脾经,脾与胃互为表里,脾经也是胃经的下游,在足大趾内侧的赤白肉际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足少阳胆的主经脉是落在了脚的无名指的外侧的足窍阴穴,但也有一条分支到了大趾和次趾之间,这条支脉的作用也是联络足厥阴肝经,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是胆经的下游。《灵枢》对这条支脉的叙述也是非常的清晰,『还贯爪甲,出三毛』也就是你脚背长毛的地方到大趾的指甲。
结论
原文中『大指内之次指背』应该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联络的支脉。我们也可以看出足部的经脉走向更加复杂,比较难循规律,所以需要仔细甄别。但是总体来说,手足三阴三阳,都是符合前面“图1”的分布规律的。